|
农业文化遗产综述研究
——以北京京西稻为例
作者:辛辛
摘要: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京西稻近几十年一直处于重保护,轻发展的状态,是京西稻价值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当地资源利用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得出一套具有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是世界各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一大问题,各国还需相互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活态保护模式,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其中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历程较短,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非使用价值评估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保护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要考虑不同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动态保护途径,并协同文化与生产统一发展,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非使用价值方面,国内学者多采用相对主观的条件评估法(CVM)和支付意愿法(WTP)研究法,评估出农业文化遗产地区相对价值以及个人支付意愿值。只有少量的学者提出了相对系统的量化评价方法,但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农业旅游发展策略方面,国内学者对全国各地区农村都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还有待补充,且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在发展策略方面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京西稻;非使用价值;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Summary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Beijing Jingxi rice as an example
Xin Shumin
(Beijing tram group, Beijing 100024)
Abstract: Beijing West Beijing rice cultur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decades, Jingxi rice has been in a state of emphasizing protection and neglecting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backward value development of Jingxi ric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utiliz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rrent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that a set of development mode with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ll over the world. Countries also nee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explore a suitable living protection mod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mong them,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hor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mor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non use valu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erms of protectio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carry out different degrees of dynamic protection ways, and coordinate the un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production, Buil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non use value, domestic scholars mostly use the relatively subjective con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 (CVM) and willingness to pay method (WTP)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value of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as and individual willingness to pay. Only a few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relatively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bu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esearch space for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de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rural areas in all regions of the country, but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and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as comprehensive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Jingxi rice; Non use value;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0引言
2002年 8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发展计划署(UNDP)以及全球环境基金(GEF)携手创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简称 GIAHS)。我国是最早回应并且主动参与到该遗产保护项目的国家之一。在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便入选了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项目,随后又有共计15项入选了该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012年,农业部开始了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截止到目前,农业部已经认定了四个批次总计9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焕发乡村新气象;要继承和发展并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如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保护;要推进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适度利用。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符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是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适度利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目的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发扬光大。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伴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的普及,国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价值评估以及旅游发展各方面,在学术领域都已经分别做了大量研究。北京市现有两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为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和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北京市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重点关注在保护建设方面,并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但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功能开发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以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为例,结合当地发展情况,研究北京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有助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为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建议,为提高村民收入,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国外研究综述
自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后,国外学者逐渐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开发方面,随着各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各种角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农业文化遗产理论方面。一些学者基于理论、性质及发展现状,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建议。如 Tony 在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复杂、不确定的整体,应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分为简化为小模块,对整个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提出新的见解[1]。Jeong 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应结合农村资源、现代农业制度、发展模式和特点,来对现代农业遗产的发展趋势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2。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外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从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等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政策建议。如 Gkoltsiou 等认为传统的希腊农业景观对于社会文化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并举例分析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提出了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式[3]。Sheryl通过对日本所有11项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审查,得出一套全面的指标并提出可考虑的建议,以改进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的应用、监测和管理[4]。Parviz对不同自然资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提出生物多样性-土著知识系统和具有复原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为全球GIAHS 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奠定基础[5]。Beak通过对韩国渔业农业文化遗产分析,认为其系统极容易遭到影响和威胁,提出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保障有足够的空间保持遗产特征、维护生产活动的新工业化计划[6]。
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景观方面。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以及特色景观等角度,对当地游客设计调查问卷,以提出适应当地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如 Talamini以中国云南沙溪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评估旅游业对山谷环境和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认为旅游压力日益增加,在旅游旺季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影响,并提出了遗产保护的建议口[7]。Kim对韩国昌山岛的农业和渔业遗产进行观景潜力分析,认为农业和渔业遗产的景观特征和当地风景和基础建设有很大关系,当地特色景观、饮食、特色产品和实地体验等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8]。
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规划方面。近些年,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土地使用面积与区域规划协调设计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区域统筹规划,进而形成对农业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如 Park Yoon-Ho 通过对正在增加的韩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进行分析,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发展模式,和农业文化遗产用地管理全面规划设计[9]。Nomura 通过相关研究,提出一套可以促进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10]。
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方面。一些外国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价值评估,如对成本的分析、景观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等。如 Sonja 以中国米鱼为试点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得出经济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关建议[11]。Choi 通过对农业和渔业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景观评价指标研究,建立评价模型,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景观指标是影响当地农业、渔业以及当地旅游价值的重要因素[12]。Jose对智利南部奇洛埃岛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认为不同地区的支付意愿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非使用价值对当地居民和游客都有同样的重要性[13]。Park 综合了农业文化遗产各潜在价值,提出关于发现农业、评价农村资源的多元价值,以及农业遗产的制定和管理的方法[14]。
3国内研究综述
3.1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主要有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保护和开发研究以及价值评估研究。
3.2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在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一词创造于国际粮农组织,中国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孙业红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15]。李文华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保护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系统[16]。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7]。
在农业文化遗产分类方面。王思明通过梳理前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将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农业物种、农业遗产、农业技术方法、农业工具与器械、农业工程、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特产、农业文献、农业制度与民宿十个大类,总结得出各类农业遗产的特点与特征[18]。闵庆文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从系统类型上包括了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景观、农业技术、农业民俗等多种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稻作农业形式[19]。王俊认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语境构建,包含理论语境和实践语境,并分析得出文化理论角度和现实实践角度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社会构建因素[20]。闵庆文将农业文化遗产分为地域分布和类型分布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关于认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的建议[21]。
在农业文化遗产特征方面。杨庭硕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中必然包含众多的"本土知识和技术",并认为此特征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2]。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特征、食物与生计安全性、社会组织与文化、知识体系与农民技术五个方面,并提出相关评判指标[23]。李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差异,还涵盖了遗产地、传承人、传承方法等诸多内容的活态文化,因此各国各地区对其进行的保护角度业具有时空分异特征[24]。
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方面。崔峰等以新疆坎儿井地区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包括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同适应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方面[25]。张丹等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江县为例,进行稻鱼共生系统价值比较,认为各地区传统农业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农业生产方式侧重点的不同会产生较大的价值差异[26]。如李明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是一种综合价值,并从不同的价值主体、环境条件、维度条件下,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静态构成和动态构成,深化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27]。
3.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方面。国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研究多以历史概念、内涵及特点为出发点,提出相适应的动态保护途径和政策措施。如白艳莹等在分析多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28]。闵庆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点,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有机农业和发展生态旅游三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途径[29]。何思源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与自然保护地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保护目标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整体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理念可以为国家公园的本地管理提供参考[30]。任洪昌等基于地方认同、旋转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情感认同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认为居民对茶文化系统的行为认同维度较高、地方认同与居民自身素质关系密切、保护行为受认知态度的影响较大的结论[31]。张豪等从宏观保护策略和微观格局调整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规划建议,得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促进"文化性"与"生产性"统一发展的结论[32]。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位方面。国内还有些学者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区位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区位对农业文化遗产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如杨伦等基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在区域生态系统退化、改善水土流失状况、解决水资源供给矛盾等方面的具有突出价值,提出了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依据[33]。刘建红结合国内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遗产地区,地位进行分类分析,认为在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状况,提出将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引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中[34]。赵磊对我国云南大理"茶马古道"农业文化遗产地及其沿线聚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提出了加强区域联合发展的建议[35]。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影响因素方面。当前国内还有少部分学者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以及对村民和游客或是专家设计的调查问卷,来制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规划措施。如易冬雪以江油市辛夷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规划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包括生态文化保护、农业景观保护、生态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适宜于农业文化遗产地自身特点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措施[36]。肖丽从村民保护意识与行为的开究角度出发,整理发现紫鹊界村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足,进行保护行为的参与水平不高,主要受到素质教育低、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缺乏年轻劳动力等因素[37]。彭程结合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和发展情况,构建出包涵产业发展、景观环境、遗产文化、设施服务、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指标体系,认为管理机制是制约保护的关键因素,需进一步改进[38]。
3.4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
在农业文化遗产非使用价值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且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生态等非使用价值方面,因此国内大多学者采用较主观的评估方法。如闵庆文等认为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有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示范与推广价值[39]。黄国勤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应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旅游、科教等方面[40]。胡兴兴通过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居民支付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估算出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非使用价值,并根据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适应的发展建议[41]。陈代月通过收集农户的支付意愿等,估算出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的非使用价值,并通过分析,认为环境、信息渠道、价值认知和政府作为是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42]。雷丹丹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出农业文化遗产地游客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认为游客到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行为意向主要受到游客主观、遗产地态度和遗产地供给的影响[43]。徐春龙以培田古村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调查当地村民的保护意愿和支付意愿,估算出培田古村的个人支付意愿值和非使用价值总量,并提出相关建议[44]。吴合显认为,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对乡村产业创新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可以对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5]。
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方面。随着近些年中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但受制于研究起步晚,评判标准复杂等因素,国内仅有少量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有了量化的评价标准。如何思源等总结了多种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构成和价值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层次价值体系,并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存在的价值提出量化评价标准[46]。李禾尧等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结合主观与客观的评价方法,计算出兴化垛田系统的载体价值,提出品牌价值、生态价值、产品价值、科技价值等服务价值是影响垛田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47]。
3.5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方面。国内学者在旅游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较多,探讨内容多是构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指标和构建体系等。如李济任等对辽东山区森林康养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出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分析认为辽东恒仁山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48]。刘立波等通过建立天路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提出草原的生态质量是影响游客旅游热情的直接影响因素[49]。宗志华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进行分析,认为以淮安市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潜力有待提高[50]。廖文辉分析广西覃浪村贫困村旅游资源情况,构建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为贫困村发展提出适合的开发模式[51]。麦灵通过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宝兴县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宝兴县旅游开发潜力为开发阶段,内在潜力有待探索[52]。
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方面。国内的很多学者对旅游开发潜力使用其他研究方法或组合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如陆晓梅等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结合使用,构建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认为安徽省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一级开发潜力[53]。石丹等使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对吉林省八个市级单位旅游开发潜力进行研究,得出吉林省各市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等级[54]。万芸等结合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认为业州镇、红岩寺镇、高坪镇和花坪镇为最佳开发区域[55]。窦银娣等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特征,从资源、环境、市场三方面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以中国世界遗产地资源开发条件、可进入条件、客源条件、设施依托条件四个方面评价指标,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56]。
3.6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在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中国在旅游业全面发展起步较早,国内学者对旅游发展策略相关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旅游发展策略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国内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乃睿等依托"互联网+全域旅游"发展策略,分析辽宁省大连市旅游资源,提出构建开放型市级全域旅游大格局,启动大连智慧旅游模式[57]。韩琳琳等依靠三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智慧服务平台、智慧交通和智慧景区三方面,推动建设三亚市智慧旅游体系[58]。杜鹏等从发展背景、环境、历史等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智慧旅游社会支撑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旅游重要开发与管理体系和智慧旅游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59]。
在旅游发展策略影响因素方面。一些学者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如徐宏等认为民族地区农村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指出各民族地区并非都适合全域旅游开发,缺少经济发展资源与优势产业是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60]。张逸对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提出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旅游开发补偿机制和包含资源管理、森林开发、生态环保等可持续发展对策[61]。李孝坤认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从乡村文化出发,提出了以乡村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62]。唐承财等通过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经济内涵,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并根据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原则和特点,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63]。杜臻贤从成都市三圣花乡观光农业为研究对象,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角,对景区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可持续的策略[64]。杨健睿基于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结合黎前村发展现状,提出,要在支持当地"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基础上,优化融合发展的策略[65]。吴轶从宋文化发展历程、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开封文化旅游不同阶段的理念和实践,提出当前开封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应以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多种文化产业发展和探索传播新途径等,统筹规划,最好顶层设计[66]。
4研究评述
世界各国各地对不同的农耕文化有着不同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很多研究。在 GIAHS项目开展以来,以韩国为例,人口老龄化、社会公众认知不高、环境恶化等因素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问题,得到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生物多样性-知识系统相结合的保护发展模式、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规划足够的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空间等是韩国正在开展的保护措施。得出一套具有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是世界各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一大问题,各国还需相互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活态保护模式,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历程较短,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非使用价值评估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保护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要考虑不同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动态保护途径,并协同文化与生产统一发展,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非使用价值方面,国内学者多采用相对主观的条件评估法(CVM)和支付意愿法(WTP)研究法,评估出农业文化遗产地区相对价值以及个人支付意愿值。只有少量的学者提出了相对系统的量化评价方法,但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农业旅游发展策略方面,国内学者对全国各地区农村都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还有待补充,且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在发展策略方面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参考文献]
[1]Tony Fuller,Min Qingwen.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
[2]Jeong Gi Uk,Kang Dong Jin. An Analysis on Conservation Issues and Defini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Korea[J].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of Rural Planning, 2017,23(1).
[3]Gkoltsiou Aikaterini,Athanasiadou Eleni,Paraskevopoulou Angeliki T.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s of Greece: Three Case Studies and Strategic Steps towards Their Acknowledgement,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 Sustainability,2021,13(11).
[4]Sheryl Rose C. Reyes,Aya Miyazaki,Evonne Yiu,Osamu Saito.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Conserv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 Japan[J]. Sustainability,2020,12(14).
[5]Parviz Koohafkan,Mary Jane Dela Cruz.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2(1).
[6]Beak Seung-Seok.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 System in South Koreal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
[7]Talamini,Tritto. Conserving a Valley System: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haxi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nd Its Potential as a Mode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eritage[].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Policy & Practice,2020, 11(2-3).
[8]Kim Dong Chan,Choi Woo Young. IPA Study of Landscape Potenti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s -A Focus on Cheongsando-[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42(4).
[9]Park Yoon-Ho,Yoon Won-Keun,Dabinett Gordon. A Study of the Improvement of Planning Systems for Land Use Control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6,7(3).
[10]Nomura Hisako, Yabe Mitsuyasu. Privat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A Pilot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
[11]Sonja Berweck,Parviz Koohafkan,Mary Jane Ramos Dela Cruz,Min Qingwen,Jiao Wenjun, Sun Yehong,Liu Moucheng.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Case of Rice-Fish Co-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
[12]Choi Woo Young,Kim Dong chan.A Study on Landscap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Heritage[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43(5).
[13]Jose Barrena,Laura Nahuelhual,Andrea Bdez,Ignacio Schiappacasse,Claudia Cerda. Valuing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loe island, southern Chile[J].Ecosystem Services,2014,7.
[14]Park Jong Jun,Kim Sang Bum,Lee Eung Cheol.Adoption and Future Tasks of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of Rural Planning, 2013,19(4).
【15】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王旭海.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04)∶138-144.
【16】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01)∶1-6.
【17】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06)∶914-918.
【18】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中应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2)∶102-110.
【19】闵庆文,何露,孙业红,张丹,,袁正,徐远涛,白艳莹.中国GIAHI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06)∶668-673.
【20】王俊.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语境的社会建构【J】.民族论坛,2016(08)∶54-57.
【21】闵庆文.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回顾与前瞻【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6)∶1-9.
【22】杨庭硕.本土知识的发 掘在农业文化遗产认 证中的参考价值【J】.中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3)∶50-55.
【23】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32(06)∶1022-1025.
【24】李畅.后农耕时代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园林,2018,34(08)∶62-67.
【25】崔峰,王思明,赵英.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2)∶4755.
【26】张丹,刘某承,闵庆文,成升魁,孙业红,焦雯.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较——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06)∶30-36.
【27】李明,王思明.多维度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构成研究【J】.中国农史,2015,34(02)∶123-130.
【28】白艳莹,闵庆文,刘某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外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06)∶78-82+227.
【29】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2013((10)∶86-91.
【30】何思源.丁陆彬,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34-38.
【31】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王维奇,闵庆文,张永勋,郑江闽.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0)∶6806-6813.
【32】张豪,高远,易楚舒,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一—以京西稻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04)∶81-86.
【33】杨伦,闵庆文,刘某承,饶滴滴.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环境生态学,2020,2(08)∶1-8.
【34】刘建红.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5】赵磊.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9.
【36】易冬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37】肖丽.紫鹊界村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38】彭程. 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39】闵庆文,张碧天.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J】.中国稻米,2019,25(06)∶1-5.
【40】黄国勤.长江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功能与保护【J】.农业考古,2020(06)∶200-206.
【41】胡兴兴.农业文化遗产非使用价值评价及保护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42】陈代月. 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 【43】雷丹丹.农业文化遗产地游客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9.
【44】徐春龙.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活态传承【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5】吴合显,罗康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研究 【J.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09)∶1305-1313.
【46】何思源,闵庆文,李禾尧,刘某承,焦雯理,白艳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I)∶价值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09)∶1314-1329.
【47】李禾尧,何思源,闵庆文,朱会林,吴连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IⅡI)∶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价值评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09)∶1370-1381.
【48】李济任,许东.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辽东山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39(08)∶135-142+169.
【49】刘立波,王春燕,刘岩.基于AHP-FCE的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272-273.
【50】宗志华,陆美凝,李帆.淮安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J】.水利经济,2016,34(04)∶69-72+76.
【51】廖文辉. 广西贫困村屯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17.
【52】麦灵. 宝兴县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53】陆晓梅,张鑫,高淑春.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01)∶44-49+104.
【54】石丹,杨慧.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2)∶40-48.
【55】万芸,肖拥军,唐嘉耀.基于 AHP 和FUZZY的富硒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湖北省建始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40-45.
【56】窦银娣,符海琴,李伯华,刘沛林.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9)∶1321-1326+1309.
【57】刘乃睿,薛伟莲."互联网+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J】.科技与经济,2021,34(03)∶56-6C
【58】韩琳琳,黄学彬.基于智慧旅游的三亚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08)∶60-63.
【59】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44-49.
【60】徐宏,李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开发驱动乡村振兴机理与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21(11)∶184-188.
【61】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01)∶57-59.
【62】李孝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76-78.
【63】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05)∶862-867.
【64】杜臻贤.成都市三圣花乡观光农业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65】杨健睿.一村一品融合发展视角下黎前村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0.
【66】吴轶.开封宋文化旅游发展演变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辛柳岩,女,汉,北京人,北京电车集团,100024,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农业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