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回复: 6

国内小众文化现状简析

[复制链接]

5

主题

7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12-9 17: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在前面:小众文化这个说法既是小众的,也是过时和不专业的。这篇文章仅作留存,其专业性非常欠缺。
一、简介
    小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少数人的文化,一小嘬爱好类似,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形成的与大众文化不同的文化,通俗点说,就是小圈子文化。现在国内并没有关于小众文化比较严谨的界定,有些认为小众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对应的概念,有些将小众文化直接归结为次文化(亚文化)。但是亚文化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内涵界定不明确的问题,所以这使得小众文化的概念更难界定。较为规范严谨的小众研究近年来刚刚起步,大多数小众文化研究者将其与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同时对应,或者直接将小众多作为通俗概念使用。笔者认为,小众文化是介于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与主流文化相对应,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念为主,且以个体为基础,具备一种区别于大众文化特质的“小圈子”文化属性,小众文化包含部分亚文化与反文化。
    小众文化表达的是一种“文化态度”,需要一群对某种文化具有共同认知的成员来支撑。它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群体的分化。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小众文化,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人群在不同层面上的分化。相同的习惯,类似的爱好,甚至接近的作息时间都能形成一个小众文化。总体来说,小众文化带来的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它的宗旨是树立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反商业、反传统的,出发点脱离市场与利益,崇尚一种纯粹的理念。它倡导的是一种价值观的细化以及发展多元文化的精神。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给小众文化提供的力量是巨大的。互联网普及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原本不能发声的小众文化群体都能够借由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身的文化,这就使得人们接触小众文化的机会大大提高,并根据自身的特性融入各类小众文化之中。在互联网普及以前,这种传播过程囿于时空条件限制,大多只能发生在有着现实联系的亲密关系之间。但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和多人互动方式,消弭了时空条件的限制,使人们能够相对容易地发生联系交换思想,从而推动了小众文化的产生。这是互联网自由的体现,每一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互联网的自由属性并没有改变小众文化的“圈子”属性,这种属性让它具有一定封闭性与狭隘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误打误撞地进入一个新的论坛(或者一些粉丝群),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经常发生交流不通的状况,甚至听不懂他们的对话,看不懂他们的语言。这就是当代中国小众文化的特性之一:内聚性。

二、小众文化的特性
    小众文化爱好者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只与其小众圈子里的人进行交流,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内聚性乃至封闭性。有些小众文化爱好者出于对大众文化的厌倦,或是对大众文化中流行的东西表现出质疑甚至反感而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三三两两集聚在一起,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抵制在大众文化中的孤独感和异类感。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部分小众文化爱好者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常人的攻击性。某些在外人看来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会引发一个圈子内部难以想象的争吵;有些成员可能由于自己的某些行为引起其他爱好者的反感,进而被进行“欺凌性”的攻击,甚至会脱离互联网,调查出某些成员的真实信息进行现实中的骚扰。



龙图,不多解释

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小众文化爱好者产生了社会疏离感。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些爱好不容于他人,会被别人嘲笑,或是过度的自我认同感,他们甚至会直接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减少自己与大众文化的接触以保证“纯洁性”,并对主流价值产生误解,武断地质疑权威。
    当代中国小众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更自觉的文化追求。小众文化也是文化,它有大众文化类似的性质,文化在具有先锋性而走在大众前端的一小部分人中被创造出来,然后才慢慢地被大众接受。小众文化也一样,由于小众文化往往是自发式的、非营利的,所以大众文化中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往往不存在。小众文化爱好者,会对圈子内部优秀内容创作者给予真诚的赞赏,而创作者也享受这样的赞赏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内容。这同时引出了小众文化的一个现象:对大众文化的优越感。
    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如长相、成绩等等。但是小众文化的优越感更强烈,也更普遍。越冷门的小众文化,其爱好者的优越感更强,甚至刻意追求小众优越感,理由很简单,因为其自身本来就很平庸,哪怕一点显示自己不同的机会也想抓住。既不想在小圈子里孤独,也不想在大众中平凡。举个例子,在音乐消费者圈子里,黑胶爱好者鄙视光盘爱好者,光盘爱好者鄙视数字音乐爱好者,数字音乐鄙视在线音乐爱好者,实际上,黑胶碟片和光盘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在线音乐更加方便快捷,也比买数字音乐省钱。



游戏鄙视链,旧图



之前很火的洗手图

这种情况的出现,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小众文化的一个特点:小众文化对自身大众化的矛盾性
    第一个矛盾是小众文化的扩张与封闭的矛盾。一方面,小众文化爱好者渴望大众文化对其小众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小众文化爱好者又不希望盲目跟风者“污染”小众文化的环境,使原成员失去对这个圈子的话语权和定义权。对比于较特殊的LGBT文化,因为不甚了解,所以不作表述。
    另一个矛盾是小众文化商业化与反商业化的矛盾。由于主流市场已趋于饱和,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进入微利阶段,而长尾理论支持下的小众文化市场,则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希望,越来越多的商家把目光瞄准在小众文化市场身上,这就导致了矛盾:首先小众文化本质上是反商业的,但是小众文化内容创作者,希望,也需要资本的注入能够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靠爱发电是养活不了自己的)。另一方面,小众文化在商业化的力量面前难免会变质,因为商业主体不可能会让圈子内的话语权留在成员手里。在这一点上,对于lgbt文化也一样,lgbt平权运动已经过于商业化,lgbt相关活动约等于商业活动了(其实还有政治活动)。



这些东西由美驻华大使馆发出来就感觉怪怪的

上面的小众文化商业化和lgbt运动引出了一个新话题,小众文化的影响。
三、小众文化的影响
    首先就是商业化的影响,上面已经提到,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目光集中在小众文化身上,原来被忽视的产品也可以为公司创造很大利润。这里的商业手段有很多,比如与明星代言类似的,商品与动漫形象的联动,线下漫展,文化周边,小众文化论坛,网站等等。第二个是小众文化流行语的大众化,比如“梗”这个字,还有春晚上那些网络流行语,都是受小众文化影响的。还有就是其他文化产品的影响,举个例子,音乐。电子音乐原本是比较小众的音乐,但是近几年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越来越流行。另一个,hip hop嘻哈的流行对主流文化市场的影响。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游戏。中国社会对游戏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从一纸禁令到开放市场,再到支持产业发展。由于小众文化的内聚性,所以其成员可能思想更加前卫,更加开放,也更加多元,并且注重自我价值,所以往往可以给大众文化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在这里要提一点,小众文化并不都是干净的,正能量的。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参差不齐,且自我认知能力、觉悟意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就会各不相同。一些小众文化,由于组成的边缘群体的特殊性,其内容也是污秽不堪,甚至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就算是比较正常的小众文化也有其糟粕的部分。比如嘻哈文化里的犯罪与毒品,游戏里的滥杀与虐待,动漫文化中的反人类作品和发达的色情产业,等等……
四、小众文化的未成年爱好者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接触、参与互联网,在这种情况下,小众文化的未成年爱好者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小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未成年人的叛逆性,小众文化的未成年人爱好者往往不会接受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使部分未成年人已经建立基础的、正确的三观,这些小众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也不适合未成年人去接触。这时候需要有人或者平台去引导这些小众文化未成年人爱好者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由于小众文化爱好者成员的复杂性和商人的逐利性,这些未成年人不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还往往被引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更可怕的是,这些被错误三观引导的未成年人,会继续引诱其他未成年人,导致更多的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去监管这些文化平台和小众文化本身,但是由于实施难度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b站关于科里斯事件的公告

五、总结
总结一下,我这里说的只是小众文化中的一些皮毛,没有去研究其产生与发展,仅仅就小众文化的现实情况做了一个表层的分析。小众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在评判一种文化之前,应该先去了解,在评判,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评判一种文化的好坏,同样的,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小众文化,不能只看到其中某一部分就盲目的推断是好是坏,而是全面的,客观的看问题。
小众文化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在小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引导,让小众文化合理、健康的发展,也让小众文化的未成年爱好者树立健康的三观,让他们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健康的成长。小众文化也需要尊重社会普遍价值,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社会普遍价值,小众文化才会得到尊重和理解,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泽明.小众文化使社会永葆青春[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7(12):34.
[2]王琦.以日饭为例看小众文化的网络关系[J].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36-138.
[3]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4):114-124+128.

[4]吕中华.满足小众文化需求 创新发展传播形式[J].文化学刊,2015(07):177-179.
[5]罗筱晓. 小众≠曲高和寡[N]. 工人日报,2016-05-24(003).
[6]李佩珺.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小众文化传播[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19-22.
[7]吴斯.互联网时代与小众文化的显性化[J].传媒观察,2018(04):32-34.
[8]维基百科.次文化[DB/O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次文化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A睿推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12-9 17: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鉴一下,交个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9 17: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真实了,我前几天刚刚参与了一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冲突,那里面某些亚文化爱好者的封闭性和排外性高到令人无语
所以我本来想加入那个亚文化圈,不敢加了
虽然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9 17: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圈子化确实也是有利有弊
出圈也是
这个矛盾我实在是感到非常困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12-9 17: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剥夺未成年人选择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的权利是正当的吗,我要对此打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9 17: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你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对小众文化的特点描述,这也不难理解拥护小众文化的人偏激者比较多[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9 17: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图下面第二段,说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矛盾少,应该是说小众文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4-9 12:25 , Processed in 0.1199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