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回复: 2

一种关于工业生产与管理的理论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2-12-10 12: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  工商管理类2107班  陈帅
〔摘要:通过对良品铺子分工厂中生产与管理问题的探究,寻求符合一般工厂组织优化生产与改善管理的适应方法,以事实观察、因果分析与模型解释,得出在理论上同步优化生产与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并促进生产发展,生产与管理作为两大基本矛盾必须相互适应才能实现高度统一,并指导工厂组织改善基层管理、改变生产困境〕
关键词:生产;管理;工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组织;分配;控制
   在工厂组织形式中,生产与管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具有紧密联系。以良品铺子某物流分公司为例,探究其生产与管理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生产管理上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以生产和管理为主体的两大基本矛盾。在生产上的矛盾,有三个重要影响因素:构成生产主体的工人在工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的矛盾。

  •   工资是工人以劳动时间对等转换的劳动报酬,是工人的首要关切。由于工厂中工人的工资由劳务公司按时计薪予以支付,时薪普遍较低,且工人之间由于所属劳务公司的不同而存在工资落差问题,多数工人的工作是非固定的,离退工情况时有发生。工人工资由出卖的劳动时间转换获得,剩余时间应当是工人的合理休息时间,但工厂管理者为规避生产问题而部分或全部地占用了工人的剩余时间要求完善生产,由于所占用的剩余时间随生产情况而变化,难以准确计量,不能精确客观地纳入工资转换,造成工人最终所得与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直接导致了生产消极。
  为消除此负面影响,劳务公司往往采取浮动工资的办法,于工作中后期有限提高工人时薪,但避免不了剩余时间在工资转换中的不对等。因此除提高固定时薪外,还应额外计薪,在工资转换中纳入工人在剩余时间里的劳动,推行以时计薪与以量计薪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总结为双重标准,保障工资。
2.  工作时间是工人进行生产工作的单位时间,有效的工作时间是完成生产的保障。分线并举进行生产的形式在工厂中普遍盛行,然而分装输送线由于运转不灵,容易造成货物堆积,在这种输送效率低下的情况下采取分线对接的形式加大货物供给的举措显然是浪费时间的,这最终造成货物积压、被迫停产,此时分配的工人无法作业,处于无组织的游离状态直至被重新分配,减少了工人的有效工作时间,浪费人力精力;此外加班问题严重,不少管理者延长了工作时间,实际上打破了既定的工作制度,使生产往往长时段地进行,引起工人强烈不满,也使漏工、怠工和退工成为普遍现象,也让下一轮的生产工作无法进行,导致大批人力资源难以创造有效产量。
  依据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提高有效产量就应科学地调整工作时间,避免过度过快消耗人力资源,从工人实际出发,回归标准工作。总结为回归标准,有生整合。
3.  工作环境是为工人进行工作所提供的条件基础,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环境因素分为住宿、饮食与生产条件。住宿与饮食是工人关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住宿,由于劳务公司安排工人住宿,以大集体住宿制的形式容纳十几人于一处住宿,住宿设施配置简陋,忽略了工人充分生活的需求,基本满足工人洗浴取暖,工人生活存在困难。加上内部人员拥挤、卫生质量问题,使得流行疾病传播,导致因病退工,加速了人力资源的流失。
  其次在饮食上,由于工厂餐厅无专用就餐通道,使得工人就餐拥挤,加上助餐设施配置不当,造成食源紧张,导致争抢局面,而且因为同时段就餐人员过多,排队等候漫长,工人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餐返回生产。虽然为解决时间浪费问题采取了分流就餐,但在根本上未改善食物供给,依然无法避免争抢问题,致使就餐拥挤成为长期弊病。
  另一方面,生产条件不充分,进行生产操作的工具短缺,且易损坏报废,工人往往需自备器具,此外因为生产货物的供给材料独立贮存,只有少许就近存放,当生产材料耗尽时无法及时补充,并且由于作业场地废弃物堆积漫道难于清理,空间狭窄、多线作业,造成材料短缺,供应停滞,被迫停产。虽然采取机械化供给与运输,但机械设备本身难以在生产车间灵活运转,加上部分输送装置失灵,致使机械化优势不足,人工生产负担加大。
  因此为降低工人流失率,解决住宿问题,不仅应为其提供就近的住宿,还应完善住宿配置,容纳合理人数,建议工厂内开设提供日常药品与生产所需工具的服务点,减小工人生产生活压力;解决饮食问题,应当增加就餐窗口,设置专行通道,改用便于就餐的餐盘及工具,增设食源点位,维护就餐秩序;解决生产条件问题,就应淘汰不合格工具,规划合理存货比例,更新机械设备,改多线同产为专线专产,建立专门输送通道,集中收集与处理生产废物,采取定点堆放、专人回收,并改善车间作业环境。总结为专业有效,独立集中。
   构成管理主体的管理者的管理矛盾,是另一基本矛盾。其影响因素为工作组织、工作分配与工作控制。

  •   工作组织是按照一定方式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度,组织程序与方式直接影响管理状态。由于分工厂中临时工人为作业主力,这使生产动力每日处于变动状态,管理者不得不花费半小时将工人集中分组,但工人自身负责的任务以分配为依据,不同的管理人员分配的任务不同,工作本身就处于变动状态,加上工人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模糊,导致组织的程序低效繁琐。
  故必须划分作业小组,确定人员名单,改集中分配为独立组织,分配固定集中场地,形成科学有序的组织流程,进行统一领导,建立科学管理秩序。总结为统一领导,精简管理。
2.  工作分配是使员工建立与任务岗位的执行关系的过程。由于管理者分工不明,管理幅度肿胀,一个管理者常常要分配二十几人的任务,分配不合理导致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但在生产当中往往由于人岗矛盾致使生产流程受阻而迫使停产。此外管理者之间随意交换人力资源,造成工人岗位频繁变动和权责不清,工人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为弥补生产缺位,管理者又从生产线其他岗位抽调人员,更加剧了生产的混乱。
  依据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要求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观点,因此要明细分工,精简人员,考虑工人适应岗位的能力,分配合理工作量,注重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总结为人岗平衡,协调稳定。
3.  工作控制是管理者对生产状态、生产策略和生产主体的调控。由于管理者本身认识有限、素质缺陷,在计划生产上错误地加快生产流程,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导致工人疲于作业,货物积压,次品数大增,又不得不加派人员检验补产,部分管理者协调工人工作时采取强硬命令、虚假承诺,引起工人不满,导致工人对管理的反对,加深了管理者与工人间的信任危机,陷入“消耗性管理”。此外工人对工作认识的欠缺,根源于不成熟的培训机制,使工人对工作原则及要求的认识淡化,使工作具有不正规性。
  依据法约尔权力与责任原则,管理者要妥当履行管理职责,优化内部管理,采取完善的管理岗位培训,重点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管理者在科学决策、合理计划、有序指挥、规范组织、灵活协调上的意识和能力;依据明茨伯格协调的观点,应当推进管理者与工人间的相互调适,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实现管理方式与工人工作方式的标准化,提高工人规范工作意识,达到良性控制,形成“补养式管理”。总结为有机协调,科学控制。
  事实表明,生产与管理是作用于生产效率与管理效果的两大基本矛盾,二者必须相互适应,不断优化各自状态,相互促进各自发展,才能实现高度统一。
  上述分析与所提出的方法结论总结为“PM平衡理论”(“P”:Production,“M”:Management),理论的探讨因素总结为“三因素”。
  限于个人认识的层次深度,本文以长期观察总结为探讨基础,从宏观主体矛盾上提出理论,未深入研究各矛盾的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对于后续研究可细化矛盾方面,深入探寻各因素间的作用关系。
【本文涉及资料参考自: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明茨伯格“协调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5-4-9 08: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的人拉,回复下赚取积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4-18 11:18 , Processed in 0.1449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