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1

2022天津大学、大连理工、河北工业、内蒙古工业大学四校 ...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9-22 11: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第五届“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设
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圆满落幕





2022年6月2日,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同参与的第五届“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设的终期答辩汇报会,以线上的形式圆满举行。会议由4个学校39名师生相聚云端,以“文化传承——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设计(元宝岛)”为题。进行了成果分享和深入的交流。








选题介绍

大运河是文化交融的人文之河、绿脉交汇的生态之河、文旅交织的活力之河,作为中国年画文化杰出代表“南桃北柳”的杨柳青,便是这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次规划设计立足西青区自身发展条件,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课题中,以国际标准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描绘元宝岛的发展蓝图。协调区域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策划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使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成为天津西部的文化新中心。成为推动大运河传承利用的新标杆,成为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精神高地。

本次课题需要结合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历史背景、建筑状况、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等从宏观的角度基地进行整体定位,并在尊重现有环境资源条件的前提下, 整体统筹元宝岛、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和运河南文化小镇的空间风貌、功能业态、交通及设施配置,形成具有东方韵味、地方特色、功能复合的天津西部的文化高地、城市客厅和活力中心。对设计核心区范围内进行整体全要素景观设计。提出明确的景观概念、空间方案和活动组织策划。以元宝岛作为空间载体,承载大事件、小事件、市民休闲活动等,保证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持续活力。






01 领导致辞及活动介绍

会议开始由大连理工大学的副院长马辉教授进行开场及嘉宾介绍,嘉宾致辞环节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唐建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郝卫国老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刘莘夷老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莫日根老师作为参会学校导师代表发表致辞。并由大连理工大学林墨飞老师进行活动流程的介绍。






02 学生汇报及导师点评

组号排序依据当日抽签汇报顺序

河北工业大学 第二组
源承古韵,舟启未来

小组成员:陈梓巍 闫佳雯 卢佳 刘子豪
指导教师:刘君敏 孙喆 叶青 张鑫









专家点评:
郝卫国老师:
本组同学采用弹性景观理念在重要景观节点上进行深入设计和图纸表现,并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功能要求,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构成。方案整体规划设计和图纸内容清晰,完整的展现了公园整体空间架构。

邹德志老师:
本组同学的整体设计理念和思路很清晰,在进行了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动静结合的设计方法,既可以让人感受到古韵传承,也可以感受对整个社会各方面发展目标的回应。



天津大学 第二组
寻源观水,溯古逐今

小组成员:曾庆栋 耿妙天 周百诺 王毅恒
指导教师:郝卫国 陈高明













专家点评:
林墨飞老师:
本组设计概念为“寻源观水,溯古逐今”,这个概念与整个场地的功能区分布紧密联系,这点非常可取。往往在做设计的时候,会出现概念和设计产生脱节的问题。但是本组的剖面图、平面图等图纸表达充分展现出了设计特色,落地性也很强。效果图的古风表现手法让我耳目一新,与本次设计主题也非常契合。

张鑫老师:
整体思路比较清晰,功能布局、交通规划方面能够紧密的和主题相契合。整个版式的排布和色调的控制能够看出团队具备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体现出建筑学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图纸的严谨和美感。版式色彩方面的控制也确实有别于其他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图纸布局的特点,整体视觉感觉非常舒适。



大连理工大学 第一组
雕光刻影筑华年,印古染新绘未来

小组成员:吴芊楠 郭新雪 焦雯瑾 金玳贤
指导教师:马辉 林墨飞 霍丹 刘湃











专家点评:
陈高明老师:
总体设计体系完整,前期调研充实。虽然受疫情影响无法通过实地考察对场地存在问题进行更深入分析,但是本组同学通过网络调研对文献材料和数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发掘和整理。整体设计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问题的研究流程,把大运河文化和杨柳青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设计主题鲜明,交通流线布局合理,尤其是文创设计也十分有新意。在设计中关注到了杨柳青当地的历史、艺术与文化,并将其与新科技进行结合,最终成果展现很精彩。

邹德志老师:
方案设计的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前期的调研比较充分,这让后期的设计方案实现与前期的调研前后相互呼应,汇报的总体效果很好,本组同学整体表现比较突出。



内蒙古工业大学
古韵·闻柳

小组成员:李宸 师彦琨 王哲 孔祥瑞
指导教师:邹德志













专家点评:
马辉老师:
四位同学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是从使用者,也可以说是从人的行为规律出发,作为场地设计的出发点释放了场地活力,这个想法有一定新意。另外,还能很好地关注到本地气候、生态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也是环境设计专业未来要主要关注的重点。

刘君敏老师:
首先,整套方案非常扎实,能够看出同学们的努力。设计以生态绿色入手,从基础业态的调研,进而到整个运河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背景,通过对运河文脉特征和环境行为规律的分析,最后总结出方案整体平面布局。此外,整个方案的环境景观,包括景观的展示路线,都是以二维平面的布局展开,沿主要道路串联建筑和重要景观节点,也是本组设计的特色。



天津大学一组
依水漫溢,古今联结

小组成员:郝嘉徵 李嘉岩 齐田雨 王若临
指导教师:郝卫国 陈高明













专家点评:
刘君敏老师:
整体方案照顾到了杨柳青环境系统服务的需求多样性,或者叫均衡化,也可称为情景设计。在设计中通过与功能匹配的情景分析,形成多情景的、多维的方案构建。团队所做的前期分析可以作为情景方案的各种设计指标,而后面展示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前面指标的设计验证。杨柳青项目的人群构成主要是周边社区人口以及外地游客,主要需求体现在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所以本组设计方案,以情景分析的视角作为研究路径,来解决杨柳青地块设计问题,跳出传统设计思维的限制,以一个长远动态的眼光去审视和提升整个方案是最大的亮点。

邹德志老师:
本组同学整体汇报风格鲜明,文化气息浓厚。方案整体设计内容十分饱满,前期分析及设计表达图纸信息量大,非常充实。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将分析结果结合设计予以充分的说明和展现,体现了扎实的设计功底和良好学风。



河北工业大学一组
抚今追夕 占今并叙

小组成员:屠宇恒 丁琦 赵琳静怡 姚雨含
指导教师:刘君敏 孙喆 叶青 张鑫











专家点评:
陈高明老师:
本组景观设计方案的整体感和系统性较好,思路清晰,无论是宏观构想,还是细节的思考都很精细。对场地环境现状的研究、分析以及问题的发掘、整合很深入。前期工作为后面设计方案的提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设计主题鲜明,从文脉入手,全面的考虑了大运河文化、杨柳青文化,以及如何将文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最后方案动画展示的效果非常好,整体工作量饱满,够看出团队的用心。

霍丹老师:
首先项目整体性强,逻辑清晰。以文脉传承作为主线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设计策略,图纸饱满,排版具备美感,体现了扎实的设计基础。本组同学的主题实际上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即对于抽象文本概念进行转译,将当地文脉中多样的文化要素梳理清晰,然后逐一在方案中去展开、落地。设计结合主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情景落地、营造场景来展现整个故事线的叙事性,与整个场地活动体验融合的很好。



大连理工大学二组
聚院回文,应运而合

小组成员:田曦璠 郑羽晋 李禹伽 张元欣
指导教师:马辉 林墨飞 霍丹 刘湃











专家点评:
郝卫国老师:
本组同学方案重点关注了院落文化。通过对杨柳青古镇“石家大院”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取建筑院落格局运用到方案的设计中,这样的做法充分且深入,值得其他组同学借鉴。方案在总平面中主要体现出流线型的设计特点,在功能布局、游憩活动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值得称赞。

叶青老师:
本组题目为“聚院回文,应运而合”,分别从“院”来对应天津和杨柳青地区的民族文化,从“运”来呼应天津的运河文化,主题解读准确。在主题引导下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应运而生”。汇报过程语言清晰,图文简洁且不失风格。设计策略提到文化焕活,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转译应用于现代运河公园设计中,并通过激活文昌阁历史古迹来带动周边发展的想法,使设计具有亮点和吸引力。同学们对博物馆建筑综合体也进行了深入设计,工作量饱满。




03 互动交流及宣布汇报成绩



在精彩的汇报和点评后,由大连理工大学的霍丹老师主持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各校评审老师在进行互动交流的同时进行分数计算。交流过程中,来自四个院校的同学分别从学习,调研,就业等各个方面向老师们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交流内容
1
关于前期调研方法
陈梓巍(河北工业大学):
经过本次毕业设计及答辩会,发现我们主要存在设计前期分析以及调研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获得课题后可以对场地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其次,在调研方法的软件选择与应用上是否能给出一些建议?

郝卫国老师(天津大学):
现在的调研方法与过去相比,手段和方式都比较多样,个人建议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阶段,在接到设计任务后,将调研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文献类研究,其中包括了上位规划设计资料的收集,利用文献中的数据库查阅一些期刊论文,著作,地方出版物;第二:实地调研,除了传统的拍照摄影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航拍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观察场地。对于重要的节点利用测绘仪或者其他设备进行局部的测绘。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课题拟定调查问卷,想好问题,设定人群,保证数量。第三:借助一些软件,对调研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地理信息方面的软件,例如GIS,对场地进行一些量化的分析来指导后续的设计。

2
关于未来求职与学习
吴芊楠(大连理工大学):
现在的企业招聘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建筑学、城乡规划或者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像四年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又较为广泛,和这些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可能没有那么细致和深入。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该怎么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叶青老师(河北工业大学):
目前我校在学科建设上也在致力于平台共建和学科交叉,这也是为了补充传统意义上环境设计的学生偏向或者侧重某一专业的问题。环艺培养的学生比较全面,历届毕业的学生从事的行业也较为广泛。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感兴趣或者需要补充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多去和这个专业的学生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来填补自己感兴趣且空缺的知识。学科的学习和交流都是互补的,例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做城市设计时,考虑的问题可能相较于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微观、细节。因此要勇于挑战,不要为自己设限。通过不断的接触和学习结合其他的学科,梳理知识架构,对自身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具备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在设计上都有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因此需要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支撑互相补充。在就业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于个人的分析,不断的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后放手去做。

3
关于团队合作
严佳雯(河北工业大学):
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在工作上可能也会有很多的团队合作完成的设计工作。请问在团队合作中比较好的合作方式都有什么?

邹德志老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团队合作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人性格做事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差异,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工作的过程中,团队协作最好的一点就是先找到一个大家兴趣的共同点,去发现团队中每一个人在团队中能够产生什么作用,他们的优点都是什么。有的同学适合调配,发掘一些人适合做什么,发挥什么样的价值。有的人工作时间比较短,适合服从工作去发挥自己的价值。个人还是希望大家在未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工作的过程中脚踏实地的去工作,这回会对个人的口碑积累以及学习上提供很多帮助。

4
关于景观设计手法
曾庆栋(天津大学):
听完今天的汇报发现学生们都有一个共性的思路,将传统景观和现代景观融合在杨柳青这样一个拥有生活色彩的地方。经过我们前期的调研和案例研究,发现国内很多的景观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完全复古对于过去照翻的一个情况,另一种是深受现代西方景观的影响过于现代化。所以想请问老师对于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的融合方面上有什么样 的见解呢?

林墨飞老师(大连理工大学):
现在不论是地产行业还是城市景观行业,都在谈论文化自信,相对设计领域,首先要建立一个态度,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的园林文化的传统,从溯源的角度,中国的传统园林文化也影响了欧洲造园。首先从建立文化自信角度来说,中国在世界园林的舞台上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在专业学科的发展角度也要学习西方园林的优势,但要避免崇洋媚外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关于如何融合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新颖的方式去设计去替代以前常见的传统复古的设计手法。如何把传统文化去符号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也是未来要去思考的一件事。就像贝聿铭大师提出了“中而新”的这个概念,本次的任务书主题里也提到了“津而新”来立足于本次的设计。希望大家在未来的设计中继续探索,慢慢改变设计符号化的现象。

5
关于大尺度景观设计技巧
孔祥瑞(内蒙古工业大学):
想请问老师在进行这样的大尺度景观设计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技巧?

马辉老师(大连理工大学):
用两个词形容,对马上要进入职业设计师的同学会有帮助,一个是技巧,一个是技术,我们苦练四年,不仅要掌握技术,也要学会技巧。技术,指的是需要进行专业训练和自身学习磨练经过不断实践检验才能学会的东西你,二而技巧则指的是说完以后马上就能够掌握的东西,这个被称作技巧。当然无论是技术还是技巧在涉及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技术需要通过时间,经验和经历慢慢积累。技巧则是长辈、老师或者设计同行身上传递后马上掌握,应用在设计中能够解决较大的问题。这两个都同样的重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想控制住大尺度的设计,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10公顷,20公顷,一直到现在做的这个80公顷的设计。同时也提醒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每一次的设计任务,用心做每一个设计。

6
关于个人发展和未来
李禹伽(大连理工大学):
我们作为第一批00后即将步入职场,想请问在前辈的眼里,我们这一辈人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要摒弃什么?在人生的旅途里应该去注意什么?坚持什么?

郝卫国老师(天津大学):
通过我个人19年的工作历程看,现在同学们的亮点,可以体现在三点。第一,同学们自立和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方式也比较多元化。第二,拥有了更多的个体意识,在很多方面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家关注自我关注个体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进步。第三在人生的计划上,也比以前有所进步。以上是三个亮点,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上也十分明显。需要注意的,希望大家适度的需要除了个体意识之外,也要重视团队协作,协作也是环境设计中团队合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坚持方面,希望大家坚持主动学习,坚持个体和集体的合作。

张鑫老师(河北工业大学):
希望环境设计的同学们在建筑和规划的专业环境下,能够建立更加宏观的专业意识。任何的实际项目和专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专业紧密的结合。在进入了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更深入的感受到,工程技术和规范可能更加重要。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发挥我们艺术学科的特长,为项目添加美感和艺术性。对于马上要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希望大家坚持持续学习,克服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困难,在某个阶段后你会感谢努力过的自己。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中,坚持先做人后做事,坚持善良和勤劳的作风,坚持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结果公布

一等奖:
天津大学一组
河北工业大学二组

二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一组
天津大学二组

三等奖: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二组
河北工业大学一组



教师寄语

疫情三年对同学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很多波折和困难。然而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呈现的毕设结果十分满意。从开题、中期一直到最后汇报答辩,每一组同学的方案都渐入佳境,越来越清晰,大家的进步有目共睹。同时,联合毕设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们共同努力,一起进步,相信大家都可以“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希望大家最后顺利完成学校的个人展览和答辩,在未来的生活中,坚持本心,健康生活,完善人生。把这种刻苦认真和充满蓬勃朝气的状态带入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希望大家前程似锦,不忘初心,始终记得母校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
总结与展望

今年是“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圆满举办的第五年。五年间,四校师生通过联合毕设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各项前沿课题深入研究,产出了丰厚的毕设成果。未来学校之间也会坚持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强化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

至此2022年第五届“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答辩圆满完成。感谢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黄晶涛教授对选题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朱阳、杨义、谭啸、王浩然、刘晓宇等设计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图文来源|第五届“建院环艺”杯四校全体师生
编辑排版|吴芊楠、杨雨萱、吕绍雯、严水金、薛丁康
图文审核|马辉、郝卫国、霍丹
- END -
<hr/>来源:DUT筑梦艺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5-3-7 12: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点娱乐

GMT+8, 2025-4-7 02:25 , Processed in 0.0960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